jlzzjlzz全部女高潮,国产老熟女老女人老人,日本无码潮喷A片无码高,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网站午夜

公司博客 下載
網(wǎng)站地圖 郵箱 

  翻譯地區(qū)從此進  
聯(lián)系方式
全國運營電話:
158-9898-6870
日照24小時熱線:
15898986870
聯(lián)系QQ: 10932726 1097430389
電 話: 158-9898-6870 158-9898-6870
E-mail: info@yishengfanyi.com

熱門新聞
   近20年國內法律英語研...
   翻譯公司-法律翻譯中翻...
   美國駕照翻譯中文/密蘇...
   想學習法律英語,有什...
   學士學位翻譯模板
   公司章程翻譯摘選/法律...
   翻譯時譯者要考慮譯文...
   翻譯,不僅僅是翻譯那...
   “黃粱好夢”怎么用英...
   網(wǎng)絡流行語詞匯的英語...
   英文合同翻譯/專業(yè)合同...
   Battling Ebola with ...
   英漢藥名關聯(lián)詞典英語...
   日語中及看報方式分析...
   石家莊翻譯公司哪家好...
   現(xiàn)在臨沂翻譯公司,都...
   日照譯聲翻譯公司辦公...
   如何成為一名成功的自...
   菜單翻譯/菜譜翻譯的內...
   科技英語翻譯技巧

 

 

 

 

公司新聞 首頁 > 新聞中心

新聞翻譯的標準(節(jié)選)-翻譯公司標準

導言

此文選自2008年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聞翻譯教程》。

作者張健時為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新聞英語、新聞翻譯的教

學和研究。

選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新聞翻譯首先要體現(xiàn)出新聞的特點,注重其傳播效果是譯好一則新聞的基本要求,并對文化翻譯過程中的兩種翻譯手段進行了簡要評析。第二部分則對新聞翻譯的另一個標準進行了闡述,認為清晰易懂是促進新聞譯本的傳播效果的有效方法,也是擴大其傳播范圍的重要手段。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強調,基于受眾的地理、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差異,新聞翻譯者要做到區(qū)別對待,也是新聞翻譯的一大標準?偠灾g者要充分了解新聞的迅速、新穎等特點,翻譯時本著原則性和靈活性并重的方針,依據(jù)新聞翻譯的三大標準,不斷改進新聞譯本的質量。

翻譯與時代緊密關聯(lián),翻譯隨著歷史的演變而不斷變化,翻譯是一種“動態(tài)”。脫離時代談“直譯”、“意譯”、談“歸化”、“異化”,試圖給翻譯定一條類似“信達雅”之類的永恒的“標準”,把翻譯看成是一成不變的靜止過程,都是不恰當?shù)。有了翻譯這門工具,世界各國說不同語言的人們才能互相交往、互相了解。在當今信息社會里,翻譯起著重要的作用。翻譯有多種形式和文體:口譯、筆譯,政治文獻、文藝作品、科技資料、商業(yè)公文、廣告、新聞翻譯等。它們的表達形式雖有不同,但其標準和性質基本一致,翻譯過程也基本相同,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如同其他形式的翻譯,新聞翻譯的目的也是要把原語的意思用譯語盡可能準確無誤地傳達出來,而不是用譯者自己的意思來代替原語的意思。翻譯的這一性質,決定了譯者只能充當“代言人”的角色,起傳遞信息的作用。因此,翻譯的成敗得失,取決于翻譯出來的意思是否同原意保持一致不走樣。新聞翻譯和一般文學作品的翻譯是有區(qū)別的。新聞翻譯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新”字。當今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和技術的進步,不斷孕育出一大批以前聞所未聞的新生詞匯。正因為如此,新聞翻譯就要求譯者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嘗試著做第一個翻譯的人。同時,由于新詞語來源相當廣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無所不包,又向譯者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zhàn),就是要成為任何方面都有所了解的多面手。

新聞翻譯也有一個翻譯標準的問題。就一般的翻譯來說,譯界普遍接受的標準是“信達雅”或“忠實、通順”,但這并不能一概而論。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翻譯包括諸多復雜的因素:傳播的目的不同;傳播受眾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層次不同;傳播媒體(印刷媒體和電子媒體)的不同;傳播形式的不同;統(tǒng)一傳播形式中傳播文體的差異,就有各自標準的差異。文藝作品的翻譯力求“神似”以及“化境”,著力于再現(xiàn)原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品位;科技和法律等公文翻譯講究術語的精確、邏輯的縝密、行文的簡明而無歧義。那么,新聞翻譯就應著重于在信息準確無誤的基礎上符合英語新聞文體的要求,并能有廣泛的可讀性。換言之,新聞翻譯就是在“信”的前提下達到廣大讀者都能讀懂的“達”,而新聞翻譯中的“雅”則表示譯文符合新聞文體的要求。此外,新聞翻譯又有其獨特的標準與性質。其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注重傳播效果

新聞翻譯不同于單純的文字翻譯。這是因為前者除了須具備一般翻譯的性質外,還不得不注重傳播的效果,而后者一般則需側重忠實于原文。美國傳播學先驅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1902-1977)提出的“傳播五要素”論(Five Ws Communication Model)認為,任何傳播行為都包括這樣一個模式,即:誰(who)說了什么(says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張健,2004:177)。此處的效果指傳播效果,即信息到達目的后引起的各種反應。它雖然沒有明顯地出現(xiàn)在傳播過程中,但卻是檢驗傳播活動成敗得失的重要尺度。如果傳播者發(fā)出信息想達到某種意圖,但不為受眾所接受,效果不佳或甚至適得其反,那就等于失去了傳播的意義。同樣,對外報道(包括時見報端的新詞新語英譯)的成功與否,首先取決于傳播效果。例如,新時期階段我國報刊等新聞傳媒上時常亮相的新詞語“吃大鍋飯”和“打白條”,若按字面意思直譯成eat rice from the same big pot和give a white slip of paper,恐怕會因文化上的差異,而使外國讀者不知所云。試想,會有多少英語本國人理解?實踐證明,這樣對號入座式的逐字英譯,實質是取“形”舍“義”,不但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反而會使受眾望而生畏,產生逆效應。

由此可見,為了達到通過翻譯傳遞信息和增進了解的目的,文化傳輸在翻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除異化處理外,譯者還需酌情對文化信息采取歸化處理。所謂異化(alienation;foreignization;adoption),就是接受外來文化或是外國化;所謂歸化(adaptation;domestication;naturalization)就是改造外來文化,就是本民族化、本土化。異化的翻譯,實際上是移植,其目的是盡量保留源語的語言與文化特點,要通過這種移植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要通過異化的譯文讓讀者了解異國風情、異國文化和異國語言的特點,以補充本民族文化之不足,以豐富本民族語言的表達法。而歸化的翻譯,在理論上把語言看做是交際的工具,實踐中要使譯文通順,要讓譯文讀者讀起來像是讀母語的創(chuàng)作,就要把文化因素的差異盡量縮小,要改變,要調整,追求譯文的通順自然(丁樹德,2005:30)。

異化、歸化之爭來源于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瓦努蒂(Lawrence Venuti)引述的德國哲學家施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的相關論述。施萊馬赫僅僅對異化、歸化進行了一般意義上的區(qū)分,而瓦努蒂卻給自己的理論探討設置了特定的語境-將弱勢語言文本譯為強勢英語文本的翻譯活動。瓦努蒂在其專著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中認為:……強勢文化的排他性與強制性是選用異化策略的最主要的原因。但是,當弱勢文化的語言翻譯成強勢文化的語言(主要是英語)時,為了得到強勢文化讀者的接受與認同,就必須選用他們所樂于接受的內容和形式(楊自儉,2002:21)。他在書中指出,假如弱勢語言文本進入強勢文化的翻譯過程中經過歸化處理,弱勢語言文本所包含的異質成分就會被抹殺,由此產生的譯本不僅不能體現(xiàn)民族文化的“異”之所在,反而會誤導英美讀者(Venuti,1995:20)。

要而言之,異化處理即保留源語(source text)的文化特征。歸化處理即用的語(target text)文化取代源語文化。歸化與異化的準則實際上是統(tǒng)一的,即有分寸的把握。以的語(又稱歸宿語)為第一語言的譯者,必須首先明確歸化了的譯文是否符合作品的上下文,即使有充分的信心認為進行歸化處理的語言并不違背原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也有必要考慮這種做法對讀者而言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相反,以源語(又稱輸出語)為第一語言的譯者,也不能不顧讀者的接受力而把過度異化的文字強加于人。

2.要求清晰易懂

新聞翻譯的關鍵是如何做到正確清晰,以增加傳播效果。新聞翻譯不應是機械的語言文字的翻版,譬如怎樣避免引起語用方面的誤譯等等。鑒于一般外國受眾對中國了解甚少,我們在英譯有關中國政治制度、方針政策、社會現(xiàn)象等方面的新詞語時,應盡可能地予以簡短地說明、解釋,并有機地糅合進譯文之中。

例如“打白條”這一新詞語,乍一看,簡直難以落筆翻譯,切忌“對號入座”,譯成give a white slip(of paper)!鞍讞l”并不是白色的紙條(a white slip of paper)!鞍讞l”按其實質,乃欠條或借條之俗稱!按虬讞l”即開具不定期甚至是難以兌現(xiàn)的欠款條!按虬讞l”最初指在糧油棉收購中向農民打欠條,后來,“打白條”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凡暫時不能兌現(xiàn)的欠款皆可稱為“打白條”。根據(jù)這一詞義的性質,具體翻譯時可借代英語中的issue an IOU這一現(xiàn)成表達。傳媒新詞中的這些解釋,在我們看來,似乎既啰嗦有欠完整,但對西方的受眾而言很有必要。之所以費這么大的勁,歸根到底旨在使新詞英譯清晰易懂,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新聞內容,從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此外,漢語中有些通用的詞語如果逐字翻譯成外文,不僅有損譯文的清晰度,甚至還會產生副作用,導致負面影響。例如,外宣報道時需翻譯以下若干句子:①知識分子的休息娛樂生活組織得不好;②在自愿的基礎上廣泛開展人民儲蓄;③國庫券由干部自愿認購;④他回大陸定居后被安排為縣政協(xié)委員;⑤單位領導親自過問;⑥此案經黨委指示人民法院依法審理。上面這六句話如照譯出去,國外受眾就會產生以下的反應:①休息娛樂應該完全是個人的事,大陸知識分子連休息娛樂都沒有一點自由。②儲蓄當然是自愿的,什么叫“在自愿的基礎上”(on the voluntary basis),實在費解,是不是不自愿就要強迫?③認購已經包含自主的意思,為什么還要說“自愿認購”(voluntary subscription)?④在舊社會的詞匯中有“安插”一詞,如“安插親信”,不是褒義!鞍才拧辈煌耆凇鞍膊濉,但由當權者安置的含義是相同的。政協(xié)委員的產生應有法定程序,如何可由政府“安排”(arrange)?⑤過問還要強調“親自”(in person),可見這個單位領導平時大概總是讓手下的人去過問,官僚主義之嚴重可見一斑。⑥法院在任何國家都是獨立的!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也規(guī)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guī)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jiān)督!蹦敲,一個黨委怎么可以對法院下指示?

由此可見,這些詞照搬進對外報道都會引起副作用,甚至反作用,有損中國的形象(沈蘇儒,2004:148)。識別哪些詞不適于對外,要靠平時積累,要對外國人思想感情有所了解。大致在涉及國家與個人關系、人際關系、自由、民主、法治、財產、家庭等方面,觀念上的差距較大,容易發(fā)生問題,在用詞上宜多考慮。遇到這些情況,譯者有責任在外文中改變一種說法,因為譯者對外文效果的了解應該多于作者(記者、編輯)。但有些可以這樣做,有些則較難,如例⑥,根本辦法是中文稿換一種寫法。

3.受眾內外有別

無論對內還是對外,大眾傳播的受眾主要包括報紙雜志的讀者以及廣播電視等聽眾與觀眾,但就其性質而言,對內對外傳播的受眾對象存在著不少差別。由于文化、語言、政治及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生活環(huán)境、發(fā)展程度迥異,在思想溝通、信息交流過程中必然要遇到不少困難。在此一國是家喻戶曉的事情,在彼一國竟如天書,反之亦然。新聞翻譯是對外傳播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思想、信息交流的一種形式,其中許多事件都是需要向受眾解釋清楚的。當然,這里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即“解釋”(interpretation)與“意見”(opinion)的關系。所謂“解釋”,是根據(jù)某個情況的背景知識所作出的客觀判斷,是對新聞事件的估價與客觀顯示,而“意見”則是對新聞事件的主觀、片面的判斷,兩者根本不同。酌情對譯文作一些解釋是由新聞翻譯(包括傳媒新詞翻譯)的性質所決定的,其最終目的是使譯文清晰易懂,增強傳播效果,使讀者對譯文的感受和原文讀者對原文的感受達到等效。不妨再舉一例,以資佐證。一般說來,中國讀者能比較全面理解“和平演變”這個新時期的新詞語的全部含義,即“利用經濟、文化、思想意識和其他非暴力手段,把社會主義國家轉變成資本主義國家”。但若僅對照字面,把“和平演變”譯成在國外使用頻率很低的peaceful evolution,勢必語焉不詳,恐怕不是所有的外國讀者都能充分理解其意,那么,譯文的傳播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鑒于新聞翻譯的這一性質,為了便于外國受眾理解對外傳播的信息,翻譯諸如“和平演變”這類外國讀者不甚熟悉的詞語或概念時可略作解釋,即酌情在譯文中或添加一些說明,或補充背景知識,以提高對外宣傳的清晰度。為此,“和平演變”的譯文就可在peaceful evolution的基礎上作些補充說明,加上towards capitalism或from socialism back into capitalism (by means of economy,culture,ideology and other nonviolent tactics)。

分析新聞翻譯的標準和性質,足見新聞翻譯不是那么容易,要考慮多種情況。不過新聞翻譯也不是“難于上青天”。只要注意觀察兩種語言的不同,勤于實踐,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就能翻譯好。只講究新聞翻譯字面上結構上的“忠實”往往流于形式主義,只講究譯文的“通順”而不緊貼原文又失之于自由主義。要避免這兩種傾向,涉及一個如何掌握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問題。所謂原則性,就是堅持譯文要忠實地傳達出原文的精神實質和文字風格。所謂靈活性,就是在不違背原文的思想、風格的前提下,采取靈活的表達方法,以求更好地體現(xiàn)原文的精神實質。這兩者目的一致,它們是互相配合,相輔相成的。對于原則性和靈活性,也要分個主次。原則性應該是對譯文的主要要求,因為若是沒有忠實地傳達出原文的意思,讀者會對譯文產生誤解,這樣的譯文是過不了關的,甚至還是錯誤的。表達方法上的靈活性是為這個主要目的服務的,是從屬于原則性的,因此是次要的。但是這兩者的主次關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不改變表現(xiàn)方法就不能得到生動流暢而且切合原意的譯文時,靈活性就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成為使譯文達意傳神,入微見妙的關鍵了。例如,近年出現(xiàn)在報刊上的新詞“無人售票車”,正確的譯文為conductorless bus,而某大型漢英詞典卻硬是譯為a bus without conductors。兩種譯法,兩種效果。第一種譯法,既保持譯文必須忠實于原文這一原則,有講究靈活性,可謂簡潔達意,符合新聞翻譯惜墨如金的特點。它如同一幅水彩畫,見情見景,濃淡相宜。第二種譯法,冗長拖沓,了無韻味。它如同一幅白描,沒有色彩,沒有層次,顯不出山水人物的真精神,盡管讀者也能看懂它所涂抹的是什么。

當然,我們在對傳媒新詞進行英譯時,往往很難全面地做到“忠實”與“通順”的統(tǒng)一。顧上了“忠實”,又難于做到“通順”;反之亦然。這主要有三種原因:一是原文比較復雜或比較深奧,翻譯起來煞是費事,幾經推敲,還是表達不好;二是譯者工力不足,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譯文把原文意思傳譯出來;三是由于對翻譯標準沒有全面領會造成的;或是片面理解“忠實”的要求,強調直譯,以為這樣才叫忠實或準確,或是片面理解“流暢”的要求,過分強調意譯,以為這樣才叫流暢?梢,翻譯過程中既要講原則性,又要靈活性。原則性和靈活性是涉及語言效果和傳達原意的兩個方面。例如,時見報端的新詞“大齡青年”的英譯便足以說明這一點!按簖g青年”,指較大于正;蚍ǘńY婚年齡的青年男女(于根元,1994:120)。有人把“大齡青年”只譯為single adult或single youth,這兩種譯法太機械了,一字對一字,僅見其形,未見其神,加之對于“忠實”的要求有片面的理解,于是譯文便過多地受原文形式的約束,遷就原文的字面和結構,不敢或不愿越出原文一步。根本原因在于對原文食而不化,沒有完全吃透。其實,“single adult”在英語國家中還兼指中老年單身男女,而single youth只譯出了“未婚青年”,無“大齡”之意。另有某漢英詞典將之意譯成a single man or woman of around thirty who is in want of a spouse,此譯把“大齡”定位在30歲左右這一年齡跨度,似有意譯過了頭,靈活出了格之嫌,值得商榷。又如,“臺灣問題”在西方媒體中經常被說成the Taiwan issue,但從政治意義上講,臺灣問題是一個注定了要有answer的question,我們沒必要和西方媒體保持一致,這是一個翻譯過程中的原則性,來不得半點靈活性。

綜上所述,新聞翻譯,如同其他形式的翻譯,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tǒng)一體。譯者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把原則性放在首位,但又必須有適當?shù)撵`活性。靈活性不是無限的,他受題材和讀者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譯者的任務是在翻譯中將原則性和靈活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此外,新聞翻譯還需處理好準確與流暢的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準確與流暢,既忠實與通順,是一對矛盾,既相輔相成,又相得益彰。準確是目標,通順是手段。當譯文與原文發(fā)生矛盾時,便不得不靈活地變通一下,但變通又不是任意為之,而是為了更好地忠實于原文,表達原文的意義。故翻譯既需要忠實,又需要通順,有時還需要靈活變通,新聞翻譯尤為如此。

【延伸閱讀】

陳明瑤,盧彩虹.新聞英語語體與翻譯研究.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6.

馮健.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方夢之.應用翻譯學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姜慶堯.新聞翻譯編譯實務.臺北:水牛出版社,1969.

劉洪潮.怎樣做新聞翻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林克難.新聞宣傳英語.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

劉其中.新聞翻譯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劉其中.英漢新聞翻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沈蘇儒.對外報道教程.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

許明武.新聞英語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張健.新聞英語文體與范文評析.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曾慶豐.實用電訊新聞翻譯教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

朱伊革.英語新聞的語言特點與翻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Brooks,,et (7th edition) .Boston & New York:Bedford/,2002.

Bielsa,E.& Bassnett,: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1.

【問題研討】

1.新聞傳播有什么特點?

2.新聞報道有哪些形式?

3.新聞翻譯的定義是什么?

4.當談到獲得“教育”、“啟迪”或“享受”時,為什么要附加一個“大致相同的”限定?

5.新聞翻譯有什么作用?

6.新聞翻譯有哪些特點?

7.新聞翻譯有哪些原則?

8.如何理解全譯與編譯?

9.新聞翻譯中應該考慮哪些因素?

10.與文學翻譯相比,新聞翻譯的難點在哪里?

11.新聞翻譯的標準是什么?

12.新聞翻譯的特殊性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13.怎么理解“歸化”和“異化”這對概念?

14.怎么理解新聞翻譯“受眾內外有別”?

15.你覺得新聞翻譯者要具備哪些素質?

未完待續(xù),欲知后事如何,請登錄新浪原創(chuàng)訂閱更多章節(jié)。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 聯(lián)系方式

  • 158-9898-6870
  • 15898986870
  • 0633-2979617